

用经历让孩子们看到生命之重
海滨和他的朋友们
“小朋友们好,大家觉得我的手很怪对不对?”“别怕擦伤”的课堂上,王海滨常常以展示伤处的方式开场。
2015年6月,他所在小区1楼突然起火,住在5楼的王海滨冒着浓烟和明火逐一敲响了整栋楼11户邻居家的门,帮助邻居们及时撤离,自己却烧伤面积达88%、三度烧伤超过55%。虽然经过手术,王海滨从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和吸入性损伤中幸运存活,他依然经历了3年的手术和康复治疗。某种程度上,这个过程比见义勇为的那个深夜,更需要勇气和韧性。而这份勇气和韧性,以及看淡“缺陷”的态度,正是王海滨想传递给孩子们的。2023年11月起,在闵行区华漕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的指导下,“海滨和他的朋友们”公益项目走进校园,开启了“别怕擦伤”青少年生命教育宣讲。
记者 林心怡
第一个孩子,陪着他打游戏破冰
见义勇为之后,王海滨被誉为“上海好邻居”,还获评了“全国道德模范”。但躺在瑞金医院ICU的病床上,刚刚从昏迷中醒来的他,最大的感受就是疼,还有烦——看不到亲人,只能听到机器的声音,还有其他病床喊疼的声音。“然后有位心理社工老师到我身边来,他把我家里人、亲戚朋友组了一个群,让大家把对我说的话都放在群里,他就一条条读给我或者播给我听。这对我太宝贵了,那时候的我,什么都不要,只想要他们在我身边。所以当时我哭得稀里哗啦,说等我好了我一定来加入你们。”王海滨说,这就是自己投身公益的初心。
三年后,身体情况逐渐稳定的王海滨,走进了瑞金医院的烧伤病房。“烧伤后最原始的状态你很难想象,也不是你说一句‘加油’就管用的。没经历过你不会知道怎么劝,会非常地无力。”王海滨说,在这里,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病房里,王海滨遇到了一个9岁的孩子,见不到家长他一直闷闷不乐,也不太配合治疗。医生也鼓励他,但还是有种无力感。“社工他们了解到这个情况,就让我过去安慰一下这个小朋友。但一开始沟通效果一般,直到后来我发现他非常担心他的手,因为他手伤得比我还严重,手掌几乎不能张开,他很担心自己以后什么都做不了,要被其他小朋友孤立。”“然后他问了我一句:你能玩手机吗?我才知道他是要看我玩游戏,看看这个手还能不能打‘王者荣耀’之类的。我当着他的面做了一些操作——虽然我自己不会打游戏,我也找点游戏视频给他看。”王海滨说,游戏让他们破冰了。这就是他心理疏导的第一个孩子,一个很要强的孩子。
海滨的朋友们,让孩子们看到生命之重
2019年3月,王海滨开始组建“海滨和他的朋友们”公益团队。2023年,团队走进学校,面向10—16岁的青少年启动“别怕擦伤”青少年生命教育宣讲。海滨找来了轮椅舞者潘静,上海阳光康复中心“希望之家”艺术团的团长,一个高位截瘫依然潜水跳伞活力无限的姑娘;孙劼,轮椅上的孙大圣,一位上海的轮椅乒乓高手又很会唱歌的自媒体人;还有马寅青,和她的导盲犬。“我们的嘉宾会给小朋友表演轮椅杂技,坐轮椅上下楼梯,或者坐在轮椅上跟小朋友比赛打乒乓,然后让小朋友去体验一下坐轮椅、一开始寸步难行的感觉。再或者我们让小朋友蒙住眼睛,体验由导盲犬和盲杖辅助行动。我们希望让孩子们看到:虽然我们受伤了,但还是很有生命力的,依然可以保有面对生活的积极性。”
王海滨说,朋友们和他一样,都是后天生病或者遭遇意外残疾的。他也常常借此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现在的身体、珍惜现在的时间、珍惜身边的人,“虽然你看到我走过来了,但我的手就是这样子了,很多事情你做起来易如反掌,我却永远做不了了。同学们现阶段觉得困难的事,在我们看来却是回不去的曾经,他们的身体是我们回不去的状态,所以要好好珍惜。”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