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0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民生
2024年10月11日

2035年闵行老龄人口或将超40%

区政协专题讨论如何“不惧老去”

记者 崔松鸽

闵行老龄化比例达34%且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当中国老龄人口2035年突破30%进入重度老龄化时,闵行或将超过40%,即占总人口近半,届时它将不再是简单的社会问题。

近日由区政协主办、吴泾镇承办的“不惧老去”亮吧雅集,协同华东师大、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与区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学者等开展面对面交流,就如何提升优质养老进行研讨,为应对深度老龄化建言献策。

区政协主席祝学军,副区长张贤,区政协副主席谢辉、蔡怿晖参加。

积极建立社会关联

“社会学将老年人定位为‘被抚养的人口’,医学中有老年医学,即进入老年期到失能去世,哲学伦理学认为老年是人生一个阶段。”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张容南提出,老年期面临的伦理困境和挑战,一是退休,即社会价值和认可机制不再起作用;二是疾病,这让老年人自由空间变小、生活目标降低;三是死亡,这对自我价值带来的冲击最大。

如何解决?将个体生命融入共同体,克服死亡带来的恐惧。张容南表示,人不断失去身体机能,社会关系越来越窄,他会消极地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做任何调整改变,直至迅速衰老。应该运动、学习、高质量社交、愉悦体验,积极建立社会关联,寻找替代改变,应对衰老衰退。政府让每个家庭获得充足资源,尤其对鳏寡孤独托底;社会制度和伦理文化为个人发挥作用提供环境,不让老年人因年老体弱丧失尊严。

华东师大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钟仁耀就延迟退休后如何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机制,完善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分享。他提出,社区要成为居家与机构间的桥梁。做强社区养老,形成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关爱三位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充分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他建议民政和卫生健康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合理统筹,支持退休医护人员发挥作用。

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

“‘不惧老去’需要有系列准备:有为的政府、有效的市场、有力的组织”,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贺瑛认为,政府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统筹把握老年群体与全社会群体、老年人生命周期与全生命周期、老年政策与其他政策间的关系,并肩负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框架构建、政策标准制定、管理方法确定的责任,提供兜底型普惠型多样性的养老服务,满足多层次高品质的健康养老需求。

区民政局局长傅宇介绍,闵行一直关注老龄化问题并持续探索体系设计。机构养老方面在搭建一个基本养老有保障、品质养老有选择、高端养老有市场的床位供给模式,从基本养老到品质化养老、组团养老,都能找到所需;社区养老方面一直在推广闵行特色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把为老服务中心、日照中心、助餐点、长者照护之家、健康医养、助餐和康养文化及家庭照料等组合在一起,让居民在家门口找到相应的养老服务。

对那些出不了门、下不了床的老年人,区民政部门推出了长护险、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一键通应急呼叫及送餐上门和老伙伴计划等,将多种服务送到家门口、送到床边、送到身边。

“养老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不同情况的老年人及其家庭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同”,傅宇称,职能部门在托起公共服务养老需求底线时,更人性化多元化差异化地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是这个难题的关键。

关注没有监护人的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既关乎民生需求,也孕育发展机遇。记者获悉,对部分退休群体的生活,区民政部门正在跟第三方和银行、保险公司一起研究,引入“老年规划师”概念,为有需求的老年群体规划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场景。

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崇章在海外医养康养理念及智慧康养领域发展方向的分享中也提到,在台湾有的机构会热衷于协助老年人做回忆录。对机构养老的运行,他认为可以用好校友会、慈善捐助等。欧洲华人华侨女企业家商会会长陈敏琪介绍了欧洲智慧康养理念。

对于那些最困难孤苦无依、没有监护人的老年人,区民政部门最近正在推进老年人法定监护和意定监护工作,希望能为上海提供样本,为这些困难老年人托起一片天空。

截至2023年底,闵行区户籍人口60岁及以上42.8333万,百岁及以上665位,平均寿命接近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么大的人口基数上做到这样,说明我们的医疗是有效的”,区卫健委主任杭文权认为,在养老过程中老年人有生理心理文化等需求,医疗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医疗领域会尽最大努力让老年人身体更健康、活得更长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