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江镇46条路段雨污水管网“重获新生”
管道修复中采用了管道潜望镜影像检查联用技术
记者 李逸
首先“望”,然后“闻”,再“问”,最后“切”,从去年起,浦江镇对镇域内管龄10年及以上地下雨污水管网进行“把脉”,并通过白天和黑夜联动开挖及非开挖“手术”对症治疗,一批地下“毛细血管”得以修复。一组数据显示,通过近两年努力,该镇域内已完成46条路段、1.978公里污水管道、1.389公里雨水管道的修复工作。
浦江镇水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地下管网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管道老龄化以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相对集中,原有雨污水管网越来越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为了彻底解决这一突出民生问题,今年以来,浦江镇政府把雨污水管网修复改造作为重点实事来抓,切实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我们按照封堵降水、清疏、检测等流程,采用管道潜望镜影像检查联用技术,形成可视化的排水管网系统,精确发现问题。”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一番“大体检”,发现目前雨污管道网普遍存在老化、破损、渗漏、堵塞、脱节等结构性破坏缺陷。
为了有更好、有效的解决方案,镇水务站联合专业设计单位、养护单位运用了一套中医理论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精准快速制定了有效方案。“望”,根据CCTV影像资料进行初步判定;“闻”,局部点位通过水质检测判别外水性质;“问”,向管养单位了解管道日常运行情况;“切”,根据每条管道的情况结合影像资料综合判断,由设计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做到“对症下药”。同时,水务站联合多方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并听取了相关专家意见,不断优化方案,制定了此次雨污水管道修复项目。工作人员通过白天开挖、夜晚采取非开挖技术,合理分配时间和工作方式,让这些“毛细血管”得到精准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尽量将对道路通行和市民的影响降到最低。最近天气炎热,但工人们丝毫没有懈怠,他们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确保施工进度。
“夜晚适合非开挖修复,采用的是先进的紫外线光固化修复技术。”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管道内部摄像头检测、高压清洗与烘干、拖入内衬材料,紫外线固化的手段进行修复,可确保修复效果的持久可靠。工人们不舍昼夜,尽心尽力地让破损的管道“重获新生”。
记者获悉,目前镇域内已修复46条路段、1.978公里污水管道、1.389公里雨水管道。“市政雨污水管道修复项目的实施是对我镇基础设施的一次重要提升,也是对我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推动。”浦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