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岁月留痕
陶公山下印糕香
□ 周爱民
母亲姓忻,出生在宁波陶公山忻家。忻氏家族历史悠久,最早的祖先可能在福建南安,从明代开始在陶公山繁衍生息。到上世纪40年代,在那里发展成一个拥有3000户、1万多人的大家族。如今,忻氏也已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
小时候,我很喜欢去外公外婆家(忻家),因为那里有苍翠的陶公山,有清澈的东钱湖,特别是外婆做的印糕,又香又好吃。
1962年放暑假,母亲带我在十六铺乘船去宁波忻家。那年,外公还在莫枝镇皮毛合作社上班,曾给我做过一件小皮外套,里子是羊毛,非常暖和。那天,外公雇了一条小船,在东钱湖边接我们上船。摇橹的船工也姓忻,一路上同外公聊着琐事。我将手插入湖中玩水,看到水泡,就幻想水里会跳出一条大鱼。船工说,这小囡的手这么粗糙,肯定蛮皮的。母亲让我把手收回来,说道:“他爬树、打弹子、刮刮片,是老皮的。”我突然问外公:“外婆做印糕了吗?”母亲笑了,你这个小馋鬼。2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陶公山脚下的外公外婆家。
午饭后,母亲边收拾碗筷,边跟外婆说着家里各种有趣的事情。看到三三两两的青年学生从门前走过,外公告诉我,陶公山顶上刚建成宁波师范学校,许多学生就住在此地。正说着,山顶传来乐器演奏和朗读诗文的声音。见我跃跃欲试,外公便带我攀爬约100米高的陶公山。
山路两边花草繁茂,鸟儿鸣唱,空气很新鲜。山顶上的教学大楼有五层,一块纪念碑上刻着东教学大楼以及日期等字样。操场上学生不少,更多学生在教室里看书。什么时候我会跟他们一样呢?我摇摇外公的手问,他摸摸我的头,笑了。
跟以往一样,每次离开陶公山,外公外婆总要让我们带点自做的印糕。
印糕,据传跟大文豪范仲淹有关。小时候家里穷,范仲淹就把粥盛在盘里冻结,划成一块块豆腐似的,夜读时用来充饥。后来,好友石梅卿仿范仲淹的做法,用糯米粉制成了白印糕,之后便流传开了。
做印糕的主要原料是早稻米、黄糖、松花、芝麻。先要将粳米放在锅里用文火炒热,呈淡棕黄色,不能焦。炒熟的米冷却后,外婆加入黄豆和少量芝麻,磨成了粉。接着她用文火熬制好黄糖汁,将糖水和米粉搅拌均匀,捏捏要干湿正好。然后,外婆将糕粉撒到染过松花粉的印模里,用大拇指挤压结实,再用木擂柱滚压结实,刮去模边的多余糕粉,用棒敲打模边,倒出印糕。我觉得好玩,几次想伸手,都被母亲呵斥住了。
烘印糕是最后一步。外婆将灶膛热稻草灰放在“火缸”里,在铁筛上垫一张纸,整齐放上印糕坯子,将铁筛置于“火缸”上。夜已深,外婆赶我去睡觉,说要烘烤8小时,明天才能吃。天放亮,我在床上闻到丝丝香味,立刻一骨碌起来。看着眼前图案清晰、香气扑鼻的印糕,拿起一块咬了一口:松、香、甜,太好吃了!而外婆,笑眯眯地看着我,满脸慈祥。
60多年过去了,当年在陶公山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